譚家明 | TAM Patrick
導演的話

時間是人生永恒的課題。人可以不斷轉換空間,却無法突破時間的局限。創作欲以無窮的想像與生命有盡的時光對決,讓生命得以延伸,超越時間之外。對我而言,電影創作就是創造「記憶」,重新定義時間;將思想與感情以聲音映象凝聚銘刻於特定的電影時空,讓心路歷程幻化成一個個步向未知的腳印,去了解人,並了解自己。探索電影語言的「可能性」只是過程,體悟人性、面對人生才是終極目標。電影既是「情境的顯現」,作者就不應止於描述真實的感情,更要尋索感情的「真實」。電影是集體創作,作者卻永遠孤獨。過程好比遠航的船,船上精英雲集,導演卻是船首迎風而立的領航員,放眼盡是茫無邊際的夜色。為了將船引向正確的方向,讓大夥兒付出的心血安然無恙,只能憑藉一己的信念及抱持對電影的熱愛義無反顧一直走下去,直到世界盡頭。

小傳

譚家明,1948年生於香港。年輕時已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,並於《中國學生週報》、《中文星報》等報刊雜誌撰寫影評。1967年加入香港無綫電視,最先做場務工作,之後擔任《雙星報喜》和《七十三》等劇集的外景導演。1975年轉任編導,開始以菲林拍攝劇集,包括《群星譜》和《奇趣錄》。其中《群星譜》在紐約電視節獲得第三名,為香港電視節目首次在國際性比賽獲獎。1975年被無綫電視派往美國三藩市進修電影製作課程。1976年回港,繼續拍攝以菲林製作為主的劇集,包括《CID》、《七女性》、《十三》、《北斗星》和《小人物》等。

1977年離開無綫電視台,其間曾在佳藝電視任外景導演。1978年加入電影圈,幾經波折完成首部作品、鄭少秋主演的《名劍》(1980年公映),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健將之一。翌年,開拍林青霞主演的《愛殺》,在美國實地取景。1983年執導《烈火青春》,由張國榮、夏文汐、葉童等主演,獲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九項提名,當中包括最佳影片、導演及編劇提名。1988年的《最後勝利》獲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一項提名,包括最佳影片、導演及美術指導。

除執導電影之外,譚家明偶爾亦為一些談得來的導演擔任剪接,例如王家衛的《阿飛正傳》(1990)、《東邪西毒》(1994),以及杜琪峯的《黑社會》(2005)等,前二者先後獲得第28屆及第31屆台北金馬影展最佳剪接獎。

1996年,遠赴馬來西亞加入HVD製作公司任職編劇部門。2000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邀請,回港任教電影製作。蟄伏十七年之後,譚家明於2006年再次執導,以《父子》一片獲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、導演、編劇三大獎項,並同時奪得第43屆台北金馬影展最佳電影獎。目前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副教授,繼續為香港影圈作育英才。

導演作品
年份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 聯合導演
1980名劍The Sword
1981愛殺Love Massacre
1982烈火青春Nomad
1984雪兒Cherie
1987最後勝利Final Victory
1988雪在燒Burning Snow
1989殺手蝴蝶夢My Heart Is That Eternal Rose
2006父子After This Our Exile
版權所有.翻印必究